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学科科研 >> 学术活动 >> 正文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服务设计创新——艺术学院(毫末书院)“他山之石”专家名师系列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2025-05-01   作者:温馨   来源:艺术学院    浏览量:

为响应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深化康养产品与服务设计的融合发展,4月22日,我校艺术学院产品设计系和毫末书院协同开展导师进书院工作,特别邀请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董玉妹开展专题讲座,主题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服务设计创新”。

艺术学院副院长陈金平,产品设计系副主任叶晓、陈晓雨,产品设计系与环境艺术设计系教师陈劢、郑黛丹出席讲座,来自各专业的学生积极参与了本次学术交流。讲座由产品设计系主任胡娇娇主持。

嘉宾简介

董玉妹,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党支部书记,同济大学博士,曾任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访问学者,江苏省“双创博士”人才。她长期从事老龄化设计与健康设计、包容性设计、服务设计与社会创新等领域研究,是《The Design Journal》《Cumulus》等国际期刊与会议的审稿人。近年来出版专著《为新老龄而设计》、教材《健康产品设计》,发表高水平论文十余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及市厅级项目3项,曾为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支付宝、美的、长虹等多家企业提供服务设计实践。其开发的老龄设计方法与工具曾受邀在米兰设计周和苏黎世设计博物馆展出,受到国内外学界高度关注。

讲座内容回顾

讲座伊始,董老师从社会层面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切入,指出当前普遍存在的年龄歧视现象,这种偏见广泛存在于医疗、职场、媒体及法律等多个系统中。老年群体往往被排除在研究与决策之外,处于被边缘化状态。她强调,必须打破这种“以缺失为视角”的偏见,重新定义老年人的社会价值。老年人拥有丰富的人生经验、文化底蕴与情感智慧,是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在探讨老年人福祉与幸福感议题时,董老师指出:真正的幸福不在于延长生命的长度,而在于丰富生命的厚度。她以“过度型社区”实践为例,展示如何通过服务设计推动社区养老的模式转型,使老年人享有更具尊严、自主性与参与感的生活环境。

讲座重点介绍了“设计生活化”与“设计平衡卡”等方法论工具,基于赋能理论,提出将设计视角由“问题导向”转向“资源导向”,强调对老年人能力、价值与潜力的再发现。这一方法不仅仅是策略上的转变,更是思维范式的革新。董老师通过多个生动案例,展示服务设计如何在社区环境营造、产品开发与服务设计流程中发挥作用,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并为未来社会提供系统性应对老龄化的设计路径。

讲座意义与启示

讲座内容理论与实践并重,语言深入浅出,启发学生从服务设计的视角理解人口老龄化的系统性议题。董老师不仅提出了应对老龄化的新方法,更提出将其视为新文明形态的思维转变,将设计提升至参与社会文明建构的高度。她分享的教学与研究案例,涵盖社区、居家与机构等多种养老场景,服务对象涵盖从健康老人到失智、临终阶段的老年人,充分展示了服务设计的包容性与生命全周期视角。

她引用帕斯卡的名言“给时光以生命,而不是给生命以时光”作为讲座的结语,倡导以积极、建设性的视角回应老龄社会带来的挑战。她呼吁:在深度老龄化社会中,我们要将老年人视为社会的重要构建者,而非被动的照护对象,鼓励设计师与各界人士共同参与老龄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此次讲座为艺术学院产品设计系在推进康养产品与服务系统设计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借鉴和实践范式,激发了师生对于服务设计在社会变革中角色与使命的进一步思考。


摄影师:王小薇

上一条:“蓄势科研启新篇,专家领航促提升”——艺术学院开展高水平科研项目申报辅导会

下一条:艺术学院召开国家艺术基金申报分享动员会暨学术委员会会议

关闭

Copyright  © 2018艺术学院外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05015558号-5

手机版